首页 >  聚焦 >

现场|从拉斐尔到怀斯,提森博物馆在沪呈现“六百年巨匠”

2023-06-21 16:37:40 来源:澎湃新闻
03:08

从文艺复兴的拉斐尔、巴洛克的鲁本斯、洛可可的华托、现实主义的库尔贝到印象派的马奈、梵高,直至现代艺术布拉克、马蒂斯、康定斯基、夏加尔、欧姬芙、怀斯……70幅来自近70位艺术大家的绘画杰作云集黄浦江畔,呈现一场跨越600年的艺术之旅。

6月21日,“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八个空间梳理自文艺复兴至战后的“西方美术史”。据悉,此次展览是西班牙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下简称“提森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首次大型国际展览,展出作品均为第一次亮相中国。

展览现场,鲁本斯的作品《维纳斯与丘比特》在浦东美术馆二楼,引导观众进入展厅的长墙从15世纪北方文艺复兴为起点,以时间轴的形式普及着西方美术史。当一路走过16世纪的风格主义、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18世纪的巴洛克、洛可可、19世纪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再到20世纪的表现主义、俄罗斯先锋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直至战后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此刻走马观花式看过的绘画史,将在观众走入展厅后得到拓展和补充,而时间轴则始终在展览中出现,讲述着作品诞生的时间、地区和流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展览入口处,介绍西方绘画史的时间轴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艺术馆长吉列尔莫·索拉纳(Guillermo Solana)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说:“虽然此次展出的仅有70幅作品,却包括了文艺复兴以来几乎整个西方绘画史。目前提森博物馆藏品有700余件,此次带来了10%的馆藏。提森博物馆的藏品包括了各个时代和风格的作品,这也印证了提森男爵收藏作品时的想法——将西方绘画史纳入。所以此次展览不是聚焦于某个时代,而是提供了广角性的视角。”

展览现场陆家嘴集团副总经理,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表示,此次展出的70幅作品中有12幅被重点提出,并设有专门的展板来告诉观众如何欣赏作品。“展板内容包括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对鲁本斯描绘的维纳斯手上的珍珠、拉斐尔的胡须等细节的解读。这是首次尝试,希望能给观众带去更好的体验。同时,提取展览作品的元素对场景进行布置,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感受。”据悉,提森博物馆的收藏始于德国企业家奥古斯特·提森之子海因里希·提森,他于1926年完成了首笔重要购藏,之后持续购入不同流派古典大师的经典杰作。他去世后,其子汉斯·海因里希接手了这一事业,并在1961年开始收藏为父亲所轻视的现代绘画。整个收藏的发展见证了两代人的热情和努力。1992年,提森博物馆在马德里开馆,不久后其藏品被西班牙政府购藏。

展览出口处,源自作品中人物的指示牌面孔:由男性到女性、由客观到主观肖像画是提森博物馆馆藏中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体裁。展览以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面孔开启:首件作品是罗希尔·范·德魏登(传)创作于1464年的木板油画,展现了一个坐姿男子的肖像,他的具体姓名未知,但细节刻画精确、五官分明。罗希尔·范·德魏登是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斯画家,是15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但他去世后,其名字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直到20世纪才被重新肯定。

展览现场,罗希尔·范·德魏登(传),《男子肖像》,木板油画,1464年,这一部分出现了不少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比如,为美第奇家族画下众多肖像,构建冷酷而优雅的宫廷画风的布龙齐诺。根据他同时代的艺术理论家瓦萨里的说法,布龙齐诺是蓬托莫的学徒,画风受老师的影响,在大部分职业生涯里,充任美第奇家族的宫廷画家,并1563年参与创建绘画学院。展览中《穿着盔甲的科西莫·德·美第奇》是科西莫·德·美第奇的官方形象,并被用于政治及其他宣传场合中,也被作为礼物。这件作品目前已知的版本共有20多件,展出的这件被认为是藏于乌菲齐美术馆原型的另一个版本。两者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画面的背景,藏于乌菲齐的原型为蓝色帷幕,这件则为绿色。巧合的是,目前乌菲齐的版本正在黄浦江对岸的东一美术馆展出,观众也在面对原作比较。

展览现场,布龙齐诺的作品《穿着盔甲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约1545展览中,作为知名的文艺复兴画家无疑是拉斐尔,其《年轻男子肖像》以柔和的色调描绘了一个青春期男子的半身像,他侧身面向观众。有研究者认为,画中的男子若不是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即之后的佛罗伦萨公爵),便是皮埃尔·路易吉·法尔内塞。拉斐尔去世于1520年,这件作品大约在1518至1519年创作,被认为由拉斐尔在其最亲密合作者的协助下完成,其中包括朱利奥·罗马诺这样重要的艺术家。

拉斐尔及其助手,《年轻男子肖像》,约1518—1519年,木板油画,43.8x29 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

展览现场此外,伯恩哈德·斯特格尔笔下的绅士以及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所绘的查理五世肖像也值得细细品读。另一件(传)小汉斯·霍尔拜因所绘直径仅11厘米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则将观众带入都铎王朝。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查理五世肖像》,1553年,木板油画, 51.2 x 36 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

展览现场,小汉斯·霍尔拜因所绘直径仅11厘米的《托马斯·克伦威尔》进入17世纪巴洛克时代的空间,鲁本斯的神话题材作品《维纳斯与丘比特》格外醒目,这件作品被认为临摹自现已失传的提香作品,画中的维纳斯对着丘比特手中的镜子凝视着自己,镜中呈现维纳斯面孔的另一角度。整件作品充满着活力和丰盈之美。

彼得·保罗·鲁本斯 ,《维纳斯与丘比特》,约 1606至1611年,布面油画, 137x111 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更为让人记忆深刻的面孔是19世纪印象派画家马奈的《女骑士》,这是2011年巴黎奥赛博物馆“马奈——现代艺术缔造者”大展的海报作品。自由、随性的运笔所营造鲜活的氛围,让画面在沉静中带着动感。“马奈所追随的是库尔贝所开创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库尔贝也曾描绘过女骑士的形象,给人顺从的感觉。但是马奈的《女骑士》更英气、勇敢、自信。画中的手套在当时很时尚,给人感觉是一个女性解放的行为,是近代女性形象的代表。”吉列尔莫·索拉纳说,“原本马奈希望这件作品参展1883年的展览会,但还未完成便过世了。虽然未完成,但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马奈创作这幅绘画时的自信,不带丝毫犹豫。”

展览现场,爱德华·马奈,《女骑士》,约1882年,布面油画, 73x52 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19世纪下半叶威廉·梅里特·切斯的《穿和服的女孩》是当时欧洲“日本风”盛行的产物。与马奈《女骑士》的形象完全不同,画中充满的装饰品,画中女子仿佛也成为了一个装饰品。博纳尔所描绘的《米西亚·戈德布斯卡》是巴黎世纪交汇之时的名人,是许多艺术家的缪斯女神。“其用色和氛围让人想到17、18世纪法国国王的情人肖像,也像是一个装饰品。”索拉纳说。

威廉·梅里特·切斯,《穿和服的女孩》,约1887 年,布面油画, 89.5x115 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

展览现场,皮埃尔·博纳尔,《米西亚·戈德布斯卡》,1908年展览距今最近的作品是1980年拉斐尔·索耶的《自画像》,距离展览首件作品1464年罗希尔·范·德魏登(传)的《男子肖像》跨越了五百多年。“它们都像一篇严肃的现实主义散文,展示了客观现实、特殊现实、此时此地的现实。在西方绘画传统中人物是永恒的主题。”在比较两件作品不同时,索拉纳说:“罗希尔·范·德魏登是为雇主而画,他所认为的现实就是精确地描绘每一处细节;索耶更多把绘画作为一种有趣的媒介,并主观性留下了更多的空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演变的另一个特征。”

展览现场,拉斐尔·索耶,《自画像》,1980年风景:从荷兰平原的舒缓到德克萨斯的颤动17世纪开始,各类独立绘画体裁纷纷确立,艺术家们开始在不同体裁上有所专攻。其中最受欢迎的领域之一便是风景画,尤其是在荷兰,帕蒂尼尔是16世纪欧洲北部风景画的杰出先驱。此后,赫库勒斯·皮特松·谢哲斯、 范·勒伊斯达尔等画家从天空、田园的角度描绘他们所见的荷兰风景。

展览现场,雅各布· 伊萨克松 · 范 · 勒伊斯达尔,《须德海附近穿越农田的道路》,约1660至1662年 ,布面油画梅因德尔特·鲁贝兹·霍贝玛的作品《林地池塘》是展览风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从田园到林地,霍贝玛建立了一种新的风景画类型。“对比展览中美国人乔治·英尼斯的作品,就可以发现霍贝玛对两世纪后的画家的影响。对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的临摹也是后世画家学习重要部分。”索拉纳说。

梅因德尔特·鲁贝兹·霍贝玛,《林地池塘》,约 1660至 1663年,布面油画, 68.9x90.2 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索拉纳还着重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18世纪威尼斯画派卡纳莱托的《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他的作品此前曾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中亮相。“卡纳莱托有许多描绘威尼斯的作品,他将威尼斯的街景作为‘歌剧’的背景,画面中除了有威尼斯宏伟的宫殿和议事厅外,还能看到街头卑微的乞丐、破旧的房子、贡多拉船上的普通百姓。《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并没有反映威尼斯最美的一面,而是比较破的一面。卡纳莱托其实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画家。”

卡纳莱托(吉奥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约1723至1724年,布面油画, 140.5x204.5 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

《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局部)沿着时间顺序,法国现实主义开创者库尔贝、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一一亮相。

古斯塔夫·库尔贝,《溪流》,1866 年,布面油画, 114x89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溪流》是库尔贝职业生涯后期的经典之作,画家描绘了故乡森林的场景。库尔贝开创的现实主义风景与17世纪的风景画不同,给人一种内心深处的感受,他以一种内省的方式看大自然。毕沙罗1871年的作品《马尔利树林》给人一种走入树林、引人入胜之感。”索拉纳说,“此时的风景已经不是17世纪所表现的开阔的天空和地平线。”此后梵高的《阿尔勒的装卸工》又是一次风格的转变,画中他放弃了点彩派与印象派的画法,以强烈的色彩表达情感。

展览现场,毕沙罗1871年的作品《马尔利树林》

文森特·梵高,《阿尔勒的装卸工》,1888年,布面油画, 54x65厘米,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馆藏在众多展出的风景作品中,索拉纳尤其关注的是“桥社”创始人之一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的《雪中的容克博登》。对此索拉纳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在采访中,拿出手机中收藏的不少中国山水作品与之比较,其中重要的是明清画家仿宋代米芾的作品,在上海的几日,他也去了参观了上海博物馆。

展览现场,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雪中的容克博登》,约1936至1938 年,布面油画, 100x120厘米“基希纳是非常重要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他从德国搬到瑞士,住在靠近阿尔卑斯山的地区。通常西方画家描绘风景与中国画家接近自然、描绘山水的方式截然不同。但《雪中的容克博登》却与中国山水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索拉纳说,“他没有用白雪覆盖这座山。他让山变得黑暗、沉重。但是在山下,他设置了一个巨大的‘留白’ 区域。这正是许多中国画家几个世纪以来所做的事情,他们把云(有时是水),放在山下,使山呈现一种向上的趋势,仿佛山像云一样被抬到空中。这种山与云的交流对中国画而言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从这幅画中所感受到的。”

路德维希·基希纳,《雪中的容克博登》(局部)而在展览的尾声,美国现代艺术之母欧姬芙的晚期作品《来自大平原 II》也格外夺人眼球,桔黄之间鲜艳的色调,像是雷电,似乎有一种让整个平原颤动。

展览现场,欧姬芙的1954年的作品《来自大平原 II》(右);左为多梅尼科·格诺利1967年的作品《扶手椅2号》展览还展出了康定斯基的《穆尔瑙:约翰尼斯街尽头》这是其通往抽象之路的重要前奏;马蒂斯的《黄色花卉》中,预示着野兽派时期的行将到来……由此20世纪以来数个表现主义团体,以及俄罗斯先锋派、立体主义、抽象艺术等逐一兴起,并延续至“战后”艺术中心由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展览现场,康定斯基的《穆尔瑙:约翰尼斯街尽头》(左)和马蒂斯的《黄色花卉》

展览现场,安德鲁·怀斯,《我年轻的朋友》,1970年

展览现场,立体主义画家乔治·布拉克的作品《圣丹尼斯卡⾥耶公园》,1909年除了以70幅件作品讲述600年西方绘画史外,6月22日展览公众开放首日,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艺术馆长和行政馆长将一同与浦东美术馆馆长进行对谈,为观众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及美术馆运营之道。其后,提森艺术馆长吉列尔莫·索拉纳还将带来讲座,剖析西方艺术的演变。注:展览由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出品,浦东美术馆与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西班牙)联合主办,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珠宝展示